关于欠发达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更新时间:2023-08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方针。其中,“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进一步探索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和治理路径,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探索解决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社会各界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五治”融合概念:“发挥‘五治’作用,以政治强引领、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强教化、以自治强活力、以智治强支撑,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入贯穿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全过程,有利于在欠发达地区实现以“五治”促“共治”。由此,笔者基于“五治”融合视角,研究欠发达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与对策。

一、欠发达地区乡村社会治理存在问题

欠发达地区乡村社会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法治保障不足、自治机制运作不畅、乡风文明建设不健全、网络信息化水平较低等问题。

(一)乡村治理法治保障不足,依法治理效果不明显

欠发达地区乡村法治建设基础薄弱与乡村治理法治需求之间矛盾突出。第一,乡村法治体系不完善。在欠发达地

区,部分村存在政务公开不规范、各项规章制度不完善等问题[3]。第二,法律志愿服务无法满足村民需求。部分村民反映遇见生活与生产问题时,缺乏有效便捷的解决途径,导致村民法治基础薄弱,影响乡村法治建设。第三,乡村法治宣传形式单一,预期效果不佳。乡村法治宣传形式多停留在“挂条幅、写黑板、发传单”的初级手段,仍有许多村民欠缺法律知识。一些村民遇到违法犯罪和矛盾纠纷时,多考虑采用暴力等不合法手段。第四,新型网络违法犯罪形式层出不穷,如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影响乡村治理的实效。

---此处隐藏3552字,下载后查看---

(四)加强乡风文明文化建设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开展“道德红黑榜”“乡村好人榜”等评选活动,增强乡村道德模范的感染力,按照“引导有方向、评判有标准、学习有榜样”的原则,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时代农民乐观向上的社会风尚,积极营造学习模范、和谐文明乡风氛围。二是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文化活动,使农民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如开展“四史讲座”“法律讲座”等活动,在道德讲堂、法治讲堂中多用案例说事、说法。三是加强家风家教家训教育。在乡村社会德治中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增强文明乡风的人文情怀。村民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要订好家规、传好家训、扬好家风,打造文明家庭,建设乡村“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推进乡村移风易俗[19

]。同时,做好对新乡贤的培育和引进工作,鼓励有德之士投身乡村治理队伍,打破轻“文乡贤”“德乡贤”的局面,培育新时代乡贤群体,激活乡贤文化动力。

(五)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信息化

总书记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21]因此,要发挥“智治”支撑作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加强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互联网思维,探索“互联网+乡村治理”新模式。一是加快网上便民服务建设。要发挥互联网惠民服务优势,加快整合乡村服务资源。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蔓延,推行“最多跑一次”“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等方法,推动智慧乡村建设。便民服务改革的实施,让农民享受信息化成果。二是打造基层社会平安智能建设。建设智能化乡村,共享乡村智能平台信息,打造平安乡村,依托“雪亮工程”和“智慧乡村”建设,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开放兼容。完善智能化监管系统,结合线上信息化管理和线下走访调查,深入了解乡村群众意愿,提供“点对点、面对面”的调解服务。三是吸纳优秀信息化人才。大力发展信息化人才建设是乡村信息化的重要保障,通过较高的工资薪酬、稳定的工作环境等举措,吸引大量信息化技术人才进入乡村社会,促进智慧乡村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