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发言:建设高素质教研队伍赋能党校高质量发展

更新时间:2024-11 来源:网友投稿

---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倾心引才,优化师资布局。适应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要求,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青年人才招聘计划,持续加大人才招引力度。拓宽招引途径。积极争取常州市高层次人才政策支持,研究完善党校人才引进政策和配套办法,前往“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名校优才”校园招聘活动,着力提升应聘人才对口度、适配度。优化人才结构。统筹运用公开招录、人才引进、干部转任等方式,近3年来,有计划、分批次引进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等高层次人才,专业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法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全校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占比60%以上,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断优化、学科分布日益科学,为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吸纳兼职力量。坚持以专为主、专兼结合,依托“领导干部上讲堂”“党课开讲啦”“企业家论坛”等平台,吸纳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善于课堂讲授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先进典型人物、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师。兼职师资库动态更新,常态维持500人左右。

悉心育才,提升专业能力。针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开展“蹲苗、育才、培优”三阶段分层培养,持续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一是系统推进“大培训”。整合中央以及省、市优质培训资源,选送教师参加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省委党校教学骨干能力提升培训班进修学习,赴兄弟党校、知名高校开展教学科研业务培训。二是深入打磨“大课程”。定期举办“三杰讲堂”学术讲座、“实事论坛”市情讲座,邀请知名学者、领导干部为广大教师“充电补钙”;结合党校系统精品课、组织系统“好课程”评选,探索打造集体备课、专家评审、多轮磨课、授课反馈的全流程课程打磨机制,推动教学工作提质增效。5年来,2门课程分别获评中组部好课程提名和中组部“全国基层干部培训优秀网络课程”,3门课程入选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名师名课,2门课程获全省党校系统精品课、优秀课。三是全面实施“大调研”。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注重发挥课题牵引作用,依托“常州三杰红色研学基地”、“求是实践调研基地”、结对村社区等,常态化、制度化组织“行知”调研行动,组织教师围绕新质生产力、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等方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结合调研第一手资料,连续14年出版市情读本《常州经济社会发展报告》(常州蓝皮书),内参《决策建议直通车》中的半数咨政建议获市领导肯定性批示,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四是贯通开展“大实践”。针对党校教师一出“高校门”即进“党校门”、理论结合实践能力偏弱的现实,制定《选派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实施办法》,积极选派23名优秀青年教师,前往基层一线和市级机关部门关键吃劲岗位挂职磨砺,打造一专多能型全面发展人才队伍。

精心助才,创新成长平台。发挥校内校外各类教研平台作用,全力打造汇聚才智、展现作为的高素质队伍。一是优化成长体系。出台《学历(学位)进修管理办法》,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学习;大力实施“名师名家名士”评选和“三个一批”人才培养行动,助力培育学科带头人;以“一年胜任、二年成熟、三年成为教研骨干”为培养目标,推行青年教师培养“事业导师制”,由校领导、教研室负责人担任事业导师,在把握研究方向、提升教研能力、促进成果产出、规划成长路径等方面为青年教师持续输送“营养”;实施新入职教师“名师带徒”行动,以工作、学习与生活三重“传帮带”引导新进教师找准定位、快速融入,走稳事业发展第一步。二是凝聚团队合力。发挥教师发展办平台作用,定期开展“强内功、抓落实、出精品”教师座谈交流,听取教师对于教研工作的意见建议。整合4个教研室、2个中心研究力量,以“读经典·悟正见”读书论坛、“求是沙龙”、“同学习·共分享”等活动为载体,就重大学术问题、实践热点、前瞻问题等开展学术研讨、实践探索,推动构建学术共同体。三是放大平台效应。用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苏南社会现代化研究中心、环太湖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联合举办10届“长三角社会现代化高层论坛”,举办“常州三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常州三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推动高端教研资源向党校集聚,为教师展现作为提供广阔舞台。四是拓宽发声半径。广泛开展宣传宣讲,每年近30篇理论宣传文章在《学习时报》《群众》《唯实》《新华日报》上发表,与《常州日报》共同打造“党报宣讲台”金牌栏目。青年教师依托“红博士”宣讲、“巾帼红”宣讲等平台,年均送教送课进基层200场次以上,录制“理上网来”党校青年说系列短视频12期,获“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推介。

全心护才,夯实保障支撑。坚持“严管”与“厚爱”并重,全面激发教师队伍内生动力。一是树牢全面从严治教“风向标”。制定出台《教职工校外讲课及学术活动管理规定》,从严从紧加强党校课堂、论坛、讲座、研讨会等阵地管理,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讲坛论坛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二是完善奖励激励“助推器”。以业绩量化为牵引,注重奖励激励向教研一线倾斜。优化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办法》,根据教师教学工作、科研成果、社会贡献分类定级,激活教研提质新动能。三是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优化完善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办法,修订《事业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实施办法》,将考核结果与选人用人、岗位聘用、绩效发放、评先树优紧密挂钩,着力构建以业务实绩、价值贡献为导向的梯次化评价体系,激励青年教师成长成才、脱颖而出。四是选树先进榜样“领头雁”。推荐明星教师参加省市业务比赛,积极向上宣传推介优秀人才、杰出事迹,多名教师荣获市五一劳动奖章、市优秀共青团干部。每年举办主体班教学奖、教学创新奖、年度科研奖、精品课程等奖项评选,营造比学赶超、齐头并进良好氛围,助力学校连续六年获得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优秀教学、科研工作组织奖、全市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作者系江苏省常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