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区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大力实施“**英才”行动,通过抓统筹、强机制、优服务,为各类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发展平台,延揽更多人才来**创新创业。获评**省推进青年人才发展“微生态”建设试点。
---此处隐藏131字,下载后查看---
坚持党管人才,凝聚强大发展合力。厚植人才强区政治优势。优化调整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负责制,将人才工作纳入全区发展总体布局。建立“定期议才”制度,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形成了区委顶层设计、组织部门牵头实施、镇街部门各司其职、12条产业链主动作为、经济主体和社会组织全面参与的工作格局。强化人才政策支持。出台《关于实施“**英才”行动建设新时代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意见》,聚焦优化人才创业服务链等5方面内容,细化32条具体措施,新增“一事一议”支持顶尖人才、实行人才政策“破格权”等7项特色化内容,构建区域特色人才政策体系,每年列支至少5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为全区人才引进培养提供经费保障。持续擦亮柔性引才品牌。立足“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以“柔功夫”突破“硬约束”,聚焦绿色化工、高端装备、新型复合材料等产业链“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技术顾问、挂职兼职、项目合作等多条引才动线交融并行,累计柔性引进专家人才173人。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科研攻关,依托凯盛晶华、格瑞德集团、创赢建材等多家企业人才项目入选省级及以上人才工程,引才效能逐步凸显,高质量合作共赢逐步实现。
聚焦资源聚合,畅通人才梯次培育。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锚定产业转型升级技术需求,积极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引导格瑞德集团、英翔视光与**学院、德龙技工学校等高校院所联合开办“订单班”“冠名班”“协议班”,累计培训高技能人才328人,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借力区域资源优势。抓住用好“战略叠加”“区位交通”“特色产业”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北京、天津、济南等地人才资源外溢辐射,全面对接京津冀大院大所、高新企业、高端人才,组织“大德之城共赢未来”“千企百校行”等专场活动,今年举办招聘会15场,提供就业岗位2815个,吸引求职者6320人次,签订就业意向协议1620人次。强化本土资源支持。深入挖掘本地高校人才资源潜力,联合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在项目申报、合作研发等12个领域开展深入合作,1人入选科技部“一带一路”创新人才交流外国专家项目。
强化平台赋能,提升人才承载能力。加大创新型企业扶持力度。实施创新企业梯次配强计划,对认定的企业高新项目,根据需要提供最高1000平方米3年免场地支持,并提供金融担保、项目规划、产业扶持等综合支持。今年以来,新增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家,推荐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放大引领型企业头雁效应。发挥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院**分公司资源优势,举办高端装备产业发展论坛,落户全国复合材料垂直生态人才联盟和国家轻量化材料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分中心,获批我市第一批享受人才政策“破格权”企业,获批承接2024年国家新能源汽车领域重点研发计划。培强优质创新平台。实施创新科技平台重点扶持计划,根据全区产业结构特色,结合企业技术需求,分类别、分批次建设各级创新平台。去年以来,新增国家级平台载体1个,省级以上平台载体4个,在建院士工作站2个。与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先后与**学院、青岛市西海岸黄河流域人才协同创新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科技和各类成果转化方面实现深度合作。
提升城市温度,强化人才最优保障。健全服务体系。将全区62家重点企业纳入人才重点服务库,建设4处产业链党群服务中心,集成党群共建、项目服务、政策推介、人才招引等功能,派出200名青年“思政辅导员”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优化发展环境。持续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实施青年人才安居工程,启用安居苑C8号楼、136套人才公寓,配备无人超市、自助洗衣房、待客室等多类功能室,解决省级重点企业住房需求291人,入住率达95%,去年以来,发放安家补贴、生活补贴、实习实践补贴等系列补贴3000余万元。强化服务供给。实施“人才服务合伙人”制度,建立“合伙人”动态成员库,公开招募39家单位担任人才服务“合伙人”,为青年人才提供法律财会、商超购物、健身医疗等服务,今年以来,已累计服务1200余人次。加快城市硬件设施升级和软件提升,建设“青年会客厅”“青年之家”,常态化开展人才对接、项目路演、主题沙龙、交友联谊等活动11场,新增青鸟驿站30个,选聘驿站骨干、人才大使,广泛联系在外**籍青年,积极宣传推介**政策,讲好**故事。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