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新农人”的职业,坚持“高看一眼”
从国家层面看。无农不稳,无粮则乱。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城,撂荒地增多,空心村增加,“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日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始终聚焦“三农”,聚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农人”到乡村创业,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更在深层次上探索了“谁来振兴”的课题,他们以新的思维、新的技术、新的业态盘活了土地、激活了村庄、搞活了农村,产生了积极的“鲶鱼效应”。**市**区作为江苏省农业大县,拥有耕地74.3万亩、养殖塘口25万亩,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农业事业发展迅速,创成了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布点六大农业园区,打造了“鲜之都·**”特色品牌,潘黄草莓、大纵湖大闸蟹、秦南水牛肉等特色农产品持续走俏。在**区“西乡”的广袤土地上创业,既可以背靠乡村丰沃的水土资源,也可以受益于市区广阔的市场资源,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从个人层面看。总书记多次强调“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随着**区“三农”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返乡创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区注册成立的家庭农场超过800个,从事农业生产的“新农人”“农二代”1100余人,其中,70%年龄在40岁以下,85%学历在大专以上,绝大部分从事稻麦种植、水产养殖和花果培植,在实现个人事业梦想的同时,也为推动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处隐藏2765字,下载后查看---
在战略规划上着眼长远。随着全球农业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新农人”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其成长与发展必须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紧密对接,与全球农业发展趋势同步。政府应引导和支持“新农人”参与制定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在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等前沿领域,鼓励其探索和实践,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不竭动力。
在科技融合上加大力度。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新农人”应成为农业科技应用的先行者和推广者,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精准化、智能化。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新农人”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技产品和服务,帮助他们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品牌建设上精益求精。品牌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新农人”应重视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和维护,通过提升产品质量、优化包装设计、加强市场营销等手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农产品品牌。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新农人”参与品牌认证、商标注册、地理标志申请等工作,同时举办农产品博览会、文化节等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助力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在产业链延伸上积极探索。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新农人”应依托自身优势,向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方向拓展,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政府应鼓励和支持“新农人”参与农业产业园区、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示范村等项目建设,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全方位支持,推动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紧密衔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