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未成年人家庭情况及需求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5-01 来源:网友投稿

为充分了解我市特殊儿童家庭现状及需求,加强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摸清社会需求,不断提高我市家庭教育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会对全市特殊儿童家庭情况及现有的心理咨询队伍建设开展了深入调研,现就相关调研情况及对策建议汇报如下:

一、全市特殊未成年人家庭情况分析

(一)特殊未成年人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存在问题

目前,全市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X人(其中户籍X人、外来X人);全市有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家庭X户(其中户籍X户、外来X户)。特殊未成年人主要分为:困境未成年人、残疾未成年人、涉案未成年人、有心理障碍就医未成年人、特别关注的学生5类,相关情况如下:

1.困境未成年人

---此处隐藏8131字,下载后查看---

要加大对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供给和招录力度,逐步配齐全市中小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适时在幼儿园阶段招录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做到从小就干预幼儿心理健康,为幼小衔接打好基础。X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心理咨询机构及心理咨询室的指导和管理,督促心理咨询机构依法从事心理咨询服务活动,确保心理咨询服务的规范化,要组织开展各类心理咨询培训,为本市心理咨询服务人员、心理咨询志愿者、搭建学习平台,通过系统化、专业化培训,提高X市心理咨询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同时通过媒体公布符合行业标准的心理咨询机构,促进行业自律,提高市民对心理咨询服务的信任度。

(二)以“协调作战”为重点,深化部门联动。

整合教育、公安、卫健、民政、妇联等多方信息,加强工作协同,紧盯重点人头,形成工作合力,防止侵害、伤害未成年人事件的发生。对在校学生,学校应履行身心安全保护责任;对评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实行家、校、医协同机制,及时转介专科医院就医;对停学、休学在家学生,乡镇、街道综治办、妇联组织、社会组织等可以定期入户访谈,给予学生及其家庭以帮助和支持,促进学生正常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恢复;对于有危机风险或受侵害的学生,学校、家庭、公安、医院要及时进行联动,确保学生的身心安全;对困境未成年人家庭的未成年人,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给予帮扶。

(三)以“校家社共育”为抓手,优化成长环境。

守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联动作用,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一是学校层面:要通过家访等形式充分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育人观,注重言传身教。要加强教师、家长与学生日常互动交流,改进教学方法和质量。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软硬件建设,确保学生就近就便获得心理健康教育及服务。二是家庭层面:引导家长切实承担起家庭教育第一责任人职责。构建市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镇(街道)工作站、村(社区)工作点三级体系,打造专业化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链接资源,围绕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疏导等方面,为全市未成年人家庭开展线上线下咨询和指导,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联合家访、生活教育、心理关爱等路径,形成育人合力。三是社会层面:要合力增强对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特点、心理疾病的常识科普,减少公众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和病耻感,引导公众关注心理健康,发现苗头及时寻求帮助。各相关部门、医疗机构、社会面心理服务机构等要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专业优势,服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尽量借助第三方专业力量,打造心理健康咨询公益服务点,面向家庭妇女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危机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