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双减”政策实施后师生现实状况审思

更新时间:2023-02 来源:网友投稿

身处“双减”战役核心的教师与学生,既是“双减”政策的践行者,也是政策的受影响方,他们的具体现状和感受如何呢?本研究基于**省的问卷调研数据,对“双减”政策实施后**省部分师生的现实状况进行观察审视,对政策在基层学校的落实情况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调研对象与工具

“双减”文件颁布5个月后,为摸清基层学校对“双减”政策的看法以及政策实施的初步效果,2021年12月中旬,**省教研室对**省15所小学(城区小学5所,城镇小学4所,乡村小学6所)近2500名师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其中,教师1202名,学生1275名。调研对象的遴选充分兼顾了学段及教师的学历、职称及任教学科等。调研工具为两份问卷。教师问卷共20道题,内容涉及“双减”政策知晓度、课堂

教学、作业设计与布置、工作时间及安排、课后服务、业务提升等方面。学生问卷同样共20道题,主要从作业形式与完成情况、课后服务内容与认可度、周末安排以及运动、阅读、睡眠时间变化等方面展开。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状况

1.教师工作时间有所增长

调研结果显示,“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周工作时间明显增长,大多数教师周工作时间在40小时以上,其中每周工作50~60小时的教师有342人,占参与调研教师总数的28.45%;有115位教师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占9.57%。近40%的教师周工作时长在50小时以上,属于超负荷工作。

这么长的工作时间内,教师在忙什么?在回答“‘双减’政策实施后,您的工作时间安排比较多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按照时长从多到少排序,依次是备课、课后服务、上课、研究和设计作业、学生辅导、批改作业、其他。由此可见,因“双减”政策实施带来的课后服务、作业设计等工作内容排序靠前。尤其是课后服务,竟然超过了上课时间,排到第二位,成为教师工作时间增长的主要原因。“双减”文件要求“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把这一要求具体化为“每天课

后服务时间不少于2小时,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不早于5点半”。调研数据显示,近40%的教师每天课后服务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

2.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变大

调研结果显示,65.31%的教师感觉“双减”之后工作压力变大,另有22.71%的教师感觉压力很大,只有11.98%的教师认为自己比较轻松。结合教师对“双减”政策建议和期盼的填答内容可以发现,教师工作压力变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忧虑。“双减”文件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教师普遍担忧作业的压减会带来教学质量的下降。二是对自身业务水平的恐慌。“双减”政策倒逼教师变革课堂教学,改良作业,创新育人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的质量。同时,开展课后服务一定程度上占用了教师原有的教研时间,激化了教师教研时间减少和研究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

3.教师专业学习需求明显提高

---此处隐藏9772字,下载后查看---

区域内教研资源的优化供给。一是开展线下线上融合教研。例如,加强线下线上评课、辩课互动,打破时间、空间的多重束缚,促进教研内容、教研形式的多样化、可选择性,甚至为教师“订制”个性化成长方案。二是创建作业资源共享平台,有效解决当前一些教师存在的作业设计质量不高的问题。省、市、区教研部门可以集中区域内优质教师资源,结合教材内容和最新教学理念,打造优质的学科作业资源并建立资源库。资源库按学科分档编排,将资源细分为课时作业、单元作业、实践类作业、长周期作业、分层作业以及跨学科融合作业等,供广大教师按需选择、随时使用。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亟待强化

“双减”政策实施后,教育培训尤其是学科类培训大幅缩减,学生周末以及寒暑假时间的高质量安排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协同发力。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家庭学生周末时间安排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周末没有安排,这反映出部分家庭教育理念的落后以及家庭教育行为的缺失。而在社会教育层面,由于社会组织主体多样、教育资源形态松散、教育责任不明确等因素,其教育功能也未充分发挥出来。为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的职能,一方面,要有效引导,明确家庭、社会教育中各主体的责任,通过有效途径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激发社会主体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集中统筹社会教育资源,密切社会与家校的关系,促进社会教育与家庭、学校教育的融通。例如,对文化

馆、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宝贵的社会资源,地方政府可将其进一步建设成学生乐去、乐学的“教育场”。“教育场”不仅要对青少年免费开放,还应配备辅导员、讲解员和义工,为学生的现场学习、参观提供必要的解说等教育服务。学生去“教育场”参与教育活动,能帮助他们巩固课堂知识,丰富文化生活,发展多方面的兴趣,更大限度地实现全面发展。

家校社协同育人,人是最关键的因素。要积极建设全员参与的教育长效机制,逐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教育文化,让良好的社会教育文化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例如,**省**市自2021年起开展为期三年的文明积分活动,“志愿服务”被列入文明行为加分项,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文明积分台账或账户,有些单位还将文明积分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积分制度激发了市民从事公益活动的主动性,不少志愿者开始在朋友圈晒公益、比积分,争做文明事、争当文明人在**市蔚然成风。**省**市**区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建了专家引导团、家庭教育指导师志愿服务团、教师志愿服务团、“五老”(即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关爱团、家长互助示范团等家庭教育指导团队,分别向专家、家庭教育指导师、教师、“五老”、优秀家长汲取经验,增强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总之,“双减”政策实施后,各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尤其是在教师和学生身上发生了“看得见”的变化。通过此次问卷调研,我们看到了可喜的一面,也发现了一些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协力寻求解决之道,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进行深入思考、大胆创新。如今,“双减”发出的箭虽已正中靶心,但减负,依然在路上。